Search


還記得天母一路、二路、三路嗎?

1982年,台北市天母一路與天母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還記得天母一路、二路、三路嗎?

1982年,台北市天母一路與天母二路(路口以右)、天母三路(路口以左)交會處(今中山北路與天母東西路交會處)往北望,遠方陽明山上可見中國文化大學的校舍。

同地 Google 街景:http://goo.gl/maps/w78uI

昔日台北市的天母一路即今日的中山北路七段,為天母地區的主要道路,而天母二路與天母三路則分別為現在的天母東路與天母西路。

1982年10月10日,天母一路改編為中山北路七段。

這一帶古稱毛少翁社,為平埔原住民族聚落。明朝時,荷蘭人佔據台灣,毛少翁社成為其採礦活動區。清康熙年間,浙江人郁永和入此經營磺礦,毛少翁社的原住民始漸開化。

天母地區自古為三角埔庄所轄(三角埔庄轄有三角埔、大稻埕、牛稠坑、猴洞),而「三玉」乃是三角埔和玉潮坑的合稱。根據文獻記載,這裡為平埔族毛少翁社原住民居住地,至今仍保有「番婆嶺」、「番婆厝」、「番仔井」等地名。

漢人移墾此地,約始於清乾隆年間,在《淡水廳誌》〈建置誌〉「水利」可以看到「番仔井圳」的記載:「番仔井圳,在芝蘭堡,距廳北一百四十里。乾隆年間,業戶潘宗聖暨農民自置。其水發源於內山吼佛天泉,灌溉田一百餘甲,無水租。」

日治時期大正年間(1910年代中),有地方居民引取磺溪上游之磺水,於今日溪底天母公園附近建造溫泉浴場;到了昭和初期(1920年代末),日人中治稔郎在此區設立「天母溫泉」、「天母神社」和「天母巴士」,天母乃取自「天上聖母」之名號,這就是「天母」地名之由來。不過,民間常訛傳「天母」的由來是戰後美軍顧問團進駐,於問路時,在地人以台語「聽無」回答,以致美軍用音近之「天母」當作此地之名,殊不知這裡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有「天母」之稱了。

二戰之後,此地被劃為三玉里,之後又分出天母、天山、天玉等里。1990年,三玉里又劃出天福、天祿、天壽等里,天山里劃出天和里。故自清代以來的三角埔庄,至今已演變為三玉、天母、天山、天玉、天和、天福、天祿、天壽等八個里。

但在鄰里整編之後,三玉里被劃在原本三玉里的邊陲地帶,以致居民常會產生地域認知上的錯亂,所幸當地的「三玉宮」仍以「三玉」為名,尚能清楚地標示出最初三玉之核心位置。

1951年,美軍顧問團進駐,台灣銀行於此地建造美軍眷舍供將領住宿,再加上美國學校、日僑學校的移入,這一帶逐漸成為中西文化匯流之據點,更促使天母成為匯聚舶來品店、服飾店、高級古董家具店與異國餐廳等充滿國際特色的著名商圈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張哲生,1972年5月16日誕生。鑽研懷舊卡通十餘年,除了建立「哲生原力」網站與同好分享收藏與心得,更撰寫了《飛呀!科學小飛俠》一書,詳細介紹數十部民國60~80年代的懷舊卡通。博客宗旨:記錄生活的點滴、探討現實的疑惑、拓展生命的深度、致力夢想的實現。 飛呀!科學小飛俠:http://jasonforce.com/mybook 哲生原力:http://jasonforce.com 哲生博客:http://jasonblog.tw
我是用懷舊展望未來的艋舺大叔,我認為懷舊可以幫助我們將記憶中的積極情緒儲存起來,進而有意識地反覆回味,讓心情變好;這些對往日時光的強烈感受,能讓我們以更正面的心態面對未來。長存赤子心,哲生原力與你同在!
View all posts